《最美中轴线》特别直播走进历代帝王庙,朱红大门与琉璃瓦相映成辉,历史的肃穆与当下的生动在此交织。这场探访循着时光脉络,从建筑细节的规制密码到祭祀传统中的民族交融,让这座矗立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皇家庙宇,在镜头前缓缓展开它的故事长卷。
胡春杨首先来到下马碑前,碑身以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既彰显皇家祭祀场所的等级威严,更暗合明代多民族治理的格局,其形制与文字布局,成为研究古代民族关系的鲜活物证。与下马碑呼应的影壁墙至今完好,而曾构成“禁区”边界的景德街牌楼,现存于首都博物馆大厅,老北京 “帝王庙绕葫芦” 的谚语里,藏着寻常百姓对文明圣地的敬畏。
景德门门钉为九行九列八十一颗,属古代建筑最高规制。亲王府仅限七路门钉,百姓家则无门钉,这八十一颗铜钉的排列,是“九五至尊”礼制的直接体现。顶部天花装饰的金莲水草彩画,保留着原貌,既践行“修旧如旧”原则,也昭示着文物修复需尊重历史真实的深意。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开间、进深五间,合 “九五至尊” 之意。屋顶为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外延是金龙和玺彩画,绿色和蓝色底色上金龙跃动,殿内还有60根金丝楠木柱。188 位帝王牌位依 “左昭右穆” 排列,三皇五帝居中为核心,历朝帝王分序两侧。殿内复原的太牢祭祀场景,猪、牛、羊俱全,其中牛的地位尤重 —— 古代牛为农耕根本,非祭祀不得擅杀。乾隆所题 “报功观德” 横联与两侧楹联,述说着 “古可为鉴” 的深意。
东南碑亭为赑屃,又叫 “父子碑” 为雍正十一年所立,碑阳是雍正手书,将祭祀帝王从 20 余位扩至 164 位;碑阴为乾隆补刻,增至 188 位,鳞甲雕刻细密如真,属清代石雕精品。正东碑亭为龙趺碑,由和珅督办。据乾隆朝《内务府奏案》载:因报销延迟,乾隆帝罚了和珅六个月的俸禄。通体鳞甲与海水江崖纹雕刻精美,鱼鳖虾蟹细节生动。
帝王庙的变迁脉络清晰:最早为朱元璋在南京所建,祭祀16位帝王;明嘉靖时期迁建北京,功能延续;清康熙时期定下“除无道亡国之主外皆入祀”的标准;随后雍正、乾隆先后两次大修;乾隆秉持“中华统序,不绝如线”的理念,将北魏等分裂时期帝王也纳入祭祀,最终形成188位帝王的规模,彰显出多元一体的文明观。
这场历代帝王庙之旅,不仅是对一座皇家庙宇的探访,更是对文明肌理的梳理。从祭祀传统中流淌的历史观,到建筑规制里藏着的礼制智慧;从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到时光沉淀下的精神传承,这座庙宇始终凝结着对过往的回望、对秩序的敬畏,既是岁月流转的见证,也是文明根脉的缩影。
《最美中轴线》的这场特别直播,让北京历代帝王庙从中轴线的历史长卷中走出,成为可触摸的文化现场。节目以鲜活视角解锁庙宇的建筑密码与祭祀传统,让这座近五百年的古迹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成为与当下对话的载体。“北京时间”APP的屏幕传递着碑刻纹路里的文明印记,中轴线的文脉正突破时空界限,在年轻观众心中生长。未来,《最美中轴线》与“北京时间”APP将继续循着中轴线的脉络,发掘更多历史现场的故事,让这条千年中轴线承载的文明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播中永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