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生香·天坛寻芳 :张晓瑜白描里的百年温情

时间:2025-10-24 编辑:好莱坞报道 来源: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海外

当《书画里的中国》第三季慢直播镜头定格在天坛公园的月季花境,青年艺术家张晓瑜执起画笔,以白描技法在生宣纸上晕开第一笔月季轮廓,这幅以天坛古柏为背景的月季写生,既复刻了繁花秘境,又通过传统白描的线描赋神技法,让月季园六十载栽培史与当代写生的鲜活观察碰撞出独特艺术火花。

图片1.JPG 

天坛公园作为北京市花月季的核心展区,其月季园始建于1963年,是华北地区首个专类月季园,也是京城月季文化的重要载体。园内还设有2000平方米的东北外坛花境,融合月季、大花葱、翠雀等100余种花卉,形成花中见坛、坛中藏花的立体景观,既保留了皇家祭坛的厚重历史感,又凸显了月季作为市花的鲜活生命力。

此次青年艺术家张晓瑜的写生创作,正是以月季园为画布,通过传统笔墨的细腻刻画,捕捉月季花瓣的层叠之态与花蕊的灵动之美,将天坛公园的百年古韵与当代写生的鲜活观察熔铸于笔端,实现了历史文脉与自然美学的温柔对话。

 

图片2.JPG 

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晓瑜对写生的过程非常的细致入微。从最开始的三角构图,再到笔墨勾勒,每一步都是为了作品的完美呈现。她习惯在画完了花之后开始填充叶子,挑一些好看的叶子穿插在画面里,通过不同的叶子形态展现画作的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初稿完成后再对起初的铅笔稿进行修改完善,努力往最初设定的视觉效果上游走;最后再通过浓墨勾勒细节,完善整幅画作。

最终呈现在纸上的月季图和菊花图以白描技法为骨,将花朵的灵动与古坛的厚重熔铸一炉。这些素白线条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以线韵为魂,让百年月季的岁月痕迹与当代写生的鲜活观察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图片3.JPG

图片4.JPG 

 

从直播中张晓瑜对"构图法则""细节刻画""笔墨与自然生态关联"的阐释,到反复推敲线条、优化画面自然感的过程,观众得以领悟:写生绝非简单的"形貌临摹",而是创作者与历史场域的深度对话。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线条的浓淡疏密,既捕捉花朵的瞬时姿态,又呼应天坛古柏的岁月肌理,最终在纸上完成对"古坛今韵"的诗意诠释。

图片5.JPG 

这场写生慢直播中,观众不再是被动的笔墨观赏者,而是化身为天坛历史记忆的共创者。在画作与实景的虚实相生、直播与数字平台的交互共振中,月季与天坛摆脱了静态历史标本的标签,借艺术创作与大众传播的双重赋能,真正蜕变为流动的文脉载体。天坛的千年气韵,在寻常百姓的凝视中、在数字平台的传播链上,持续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是博物馆的陈列,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涌流。


相关文章